久久亚洲伊人成综合人影院_色天天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片_久久国产精品岛国搬运工_亚洲一区视频在线播放_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

技術文章

Technical articles

當前位置:首頁技術文章解析金相顯微鏡的歷史、原理及應用

解析金相顯微鏡的歷史、原理及應用

更新時間:2013-11-19點擊次數(shù):2165

根據(jù)金屬樣品表面上不同組織組成物的光反射特征,用金相顯微鏡在可見光范圍內(nèi)對這些組織組成物進行光學研究并定性和定量描述。它可顯示500~0.2m尺度內(nèi)的金屬組織特征。早在1841年,俄國人(п.п.Ансов) 就在放大鏡下研究了鋼劍上的花紋。至1863年,英國人(H.C.Sorby)把巖相學的方法,包括試樣的制備、拋光和腐刻等技術移植到鋼鐵研究,發(fā)展了金相技術,后來還拍出一批低放大倍數(shù)的和其他組織的金相照片。索比和他的同代人德國人(A.Martens)及法國人(F. Osmond)的科學實踐,為現(xiàn)代光學金相顯微鏡奠定了基礎。至20世紀初,光學金相顯微鏡技術日臻完善,并普遍推廣使用于金屬和合金的微觀分析,迄今仍然是金屬學領域中的一項基本技術。
  金相顯微鏡是用可見光作為照明源的一種顯微鏡。分立式和臥式,它們都包括光學放大、照明和機械三個系統(tǒng)。主要應用于lcd,led,ic封裝等行業(yè)的放大觀察。